生存竞赛音乐歌曲

然而,为何违法违规的“黑竞赛”至今仍屡禁不绝,换个“马甲”又能重生?笔者认为,家长“唯成绩论”“唯竞赛论”的教育观念以及对竞赛鉴别判断能力的匮乏,给“黑竞赛”乱象提供了生存土壤。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查处、取缔违规竞赛,就是竞赛与招生、考试、培训利益链条的七寸。斩断这一七寸,其利益链条也就失去赖以生存的依靠。自2018年以来,教育部持续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连续四年公布通过审核的竞赛清单,取消了学前教育阶段各类竞赛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竞赛,大幅削减了竞赛数量,切实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竞赛负担。但受利益驱使,违规竞赛仍时有发生。

一是家长非理性对待这类竞赛,不管是否正规,家长都希望通过参加竞赛,来展示孩子的特长,也展现自己的“育儿成就”。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一些家长热衷于为孩子报名参加只要交钱就能领到获奖证书的虚假竞赛,然后在微信朋友圈晒孩子的获奖证书。换言之,有的家长“甘愿”成为被违规竞赛、“山寨”竞赛收割的“韭菜”,这种攀比、虚荣心理,就让违规竞赛、“山寨”竞赛有了生存的土壤。

当然,要让中小学“黑竞赛”彻底绝迹,除了防范,更重要的是持续加大对违规举办竞赛的组织者和培训机构的打击惩处力度。教育部门要联合公安机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形成打击合力,不断挤压“黑竞赛”的生存空间,并时刻防范其死灰复燃。(杨玉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但违规“黑竞赛”目前仍有一定市场和生存土壤,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一些违规竞赛组织机构打着“考试获奖,助力升学”的旗号,在学生和家长中故意贩卖教育焦虑,从而骗取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吸引学生和家长踊跃报名参加竞赛。其二,一些学校为了获取名校效应,暗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违规“黑竞赛”,以竞赛成绩为学校“贴金”。

      打开APP搜你想看,本站所刊载图文之著作权归快看漫画官方和快看漫画用户所有,内含官方内容和快看社区用户编辑内容,非经本站授权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