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矗教授是走在中国大熊猫科学研究最前列的“砍路人”。他主持创建的“五一棚”,是第一个大熊猫野外观察站;他与夏勒博士等中外专家合著的《卧龙的熊猫》,是大熊猫生物生态学的第一部权威性专著;他曾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第一任主任;他从事教育工作60多年,培养了上千名学生、105名研究生。
许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偏居川北南充的西华师大,会有一位国际著名、被夏勒博士称为“中国大熊猫第一把交椅”的胡锦矗教授?
在“五一棚”,最苦最累的活,是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定位戴着无线电颈圈的几只大熊猫。夏勒博士对“中国队”如此简陋的装备——军大衣、毛织绑腿加农田胶鞋感到惊讶。在零下十几度的雪夜,踩着没膝深的积雪,反复测试,确定大熊猫的位置。一夜工作下来,军大衣冻成冰甲,走起来如机器人一样咔嚓作响。作示范的胡老师,冻得一脸铁青,仍然精神抖擞。
从生物工程专业到动物学专业,从本科到博士,优秀青年导师的影响和查阅文献时偶然映入眼帘的“大熊猫”相关词条,将王东辉带到了大熊猫身边。
在雪地上,胡老师教他们如何辨认熊猫的足迹;拾到了熊猫粪便,胡老师教他们如何用“咬节法”判断熊猫的年龄、身体状况。在火塘边,胡老师和夏勒博士讲的动物故事,是最生动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