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坦言,虽然田野考古发掘简报和报告的撰写日益受到重视,但这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许多重要遗址的田野报告,还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以尽快完成出版。
在田间地头长大,因此对天地自然充满着情感。三月,家乡的田野上又有了油菜花朴素的身影。然而关于油菜花,我的启蒙并不是来自田野,而是小学课本上的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当时,北大考古专业已经形成包括三个多月田野发掘、两个多月室内整理和编写实习报告等流程的基础实习“北大模式”。得益于此,大二时马俊才跟着老师来到新石器时代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开始了田野启蒙。
早在1957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就在河北邯郸**开展了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形成了包括两个半月的田野发掘、半个月的调查、一个月的室内整理和编写实习报告等工作流程的“北大模式”,如今已成国内高校考古学科广泛采用的田野考古教学模式。
雨水至,春耕忙。春回大地,沉寂了一冬的土地也热闹了起来。乡间田野上,农民们背着背篓,扛着锄头,走出家门,开始开始忙着“闹春耕”。拖拉机隆隆作响,老黄牛拉着犁头奋力向前,翻犁后的土地松软开来,农民们喜笑迎春,忙碌在希望的田野上。
田野中的油菜花迎风摇曳,犹如一片金黄色的花海翻起**。游客们三五成群,走进花海或赏花拍照、或翩翩起舞,漫步花海中,阵阵花香扑鼻而来,大家尽情徜徉在这片花海中享受春日美好,田野中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