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言二拍”的研究,他也是分类细密,解读精当,并提出:“‘三言’和‘二拍’的出版,促使了各种文艺样式的互相渗透和影响,特别是和说唱文艺及戏曲的关系更为密切。戏曲和小说在题材上相互借用、改编,大大促进了通俗文艺的繁荣。”他还将小说展示的**生活进行分类,特别注意其中的官场、商贾、酒楼、**,等等,尤其是在人际关系、市井细民、男女爱情等的分析举例方面,简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细致入微。至于深入到具体篇章的细节以及对各类人物心理的分析,更是直逼心灵深处,令人拍案叫绝,钦佩不已。他用充实的研究证实了“三言二拍”写的是“市井细民的心灵史”。
古典小说因为类似情况被删减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冯梦龙的三言二篇系列,如果是未删减版,里面很多成人内容,不太适合青少年阅读。目前市面上能买的三言二拍基本都是删减版,目前知道全本还能买到的是浙江文艺出版社和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的两个版本。除此之外,还未绝版的三言二拍系列,基本都是删减版。
宗一先生是中国古典小说戏曲研究专家,他的经典文本研究除了理论阐释之外,更注意细节。古典小说中的四大名著他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他还是《金瓶梅》“心灵学说”的创始人。在《建构审美化的心灵史》中,既有《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经典小说的个案研究,同时也有《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窦娥冤》等戏曲的细节研究。宗一先生的特色是将小说戏曲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也就是他常说的“小说戏曲的综合的整体研究”和“小说与戏曲同步研究”。读他的书,相当于跟着他在小说戏曲史里面走了一大圈,在宏观的理论研究之外,我们终于可以较为轻松地深入作家作品,来欣赏他的个案研究了。
但是,中国的妖怪文学,似乎并未真正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三言二拍》、《剪灯新话》等,虽然对日本的妖怪文学创作有很深的意义,但却并没有引发中国妖怪文学的创作潮。也因此,中国的妖怪数量并没有增加到夸张的程度。
就好像第1篇《毛发的力量》看的过程中就有多重反转,是对于失恋后外表的改变有着不同的看法。故事前期是正常的叙述,后面出现了死去以久的阿姨的苦口婆心,出现了毛发生长的另类形态,到最后醒悟毛发并不是一个人的标签,外表也并不等同其他。主题一下子就得到了升华。而小茂、兜售灯笼的销售女、中规中矩生活的主妇等等人物都是带着各自的主题,他们就像是幽女一样,帮助人们脱离现实的困境,给予安慰和引导。而**式的结局也让读者有更深的思考空间。同时也让我想到我们有着聊斋志异,三言二拍这样经典的作品,是不是也可以学习这方法去写,从中获得更多的力量。
关于“三言二拍”的研究,他也是分类细密,解读精当,并提出:“‘三言’和‘二拍’的出版,促使了各种文艺样式的互相渗透和影响,特别是和说唱文艺及戏曲的关系更为密切。戏曲和小说在题材上相互借用、改编,大大促进了通俗文艺的繁荣。”他还将小说展示的**生活进行分类,特别注意其中的官场、商贾、酒楼、**,等等,尤其是在人际关系、市井细民、男女爱情等的分析举例方面,简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细致入微。至于深入到具体篇章的细节以及对各类人物心理的分析,更是直逼心灵深处,令人拍案叫绝,钦佩不已。他用充实的研究证实了“三言二拍”写的是“市井细民的心灵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