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临安城中的百姓正在观看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乐小舍和他的未婚妻子喜顺娘也在人潮之中,不成想在人潮涌动之际,顺娘却被大浪冲进了江中。
乐和心想,梦中见到的必是这个神。就回去告诉父亲,想去喜家提亲。父亲认为不可以,自家和喜家门不当户不对,去提亲是自取其辱。他又和舅舅商量,舅舅也认为不妥。乐和非常失望,用一张纸写上“妻子喜顺娘”,放在桌边,白天对着顺娘的名字吃饭,晚上放在枕边。每当节日就打扮整齐出去溜达,但一次也没遇到顺娘。有来提亲的,乐和坚决拒绝。而顺娘也因为别的事耽误,没有出嫁。
又三年,八月,因观潮之会,和往江口,巡视良久。至团围头,遥见席棚中喜氏一门在焉。乃推身人丛,渐逼视之。顺娘亦觉,交相注目。忽闻喧言潮至,众俱散走。其年潮势甚猛,如水城数丈,顷刻逾岸,顺娘失足坠于潮中。和骤见哀痛,意不相舍,仓皇逐之,不觉并溺。喜家夫妇急于救女,不惜重赂。弄潮子弟,竞往捞救。见紫罗衫杏黄裙浮沉浪中,众掖而起,则二尸对面相抱,唤之不苏,拆之亦不解。时乐翁闻儿变,亦跄攘而至,哭曰:“儿生不得吹箫侣,死当成连理枝耳。”喜公怪问,备述其情。喜公恚曰:“何不早言,悔之何及。今若再活,当遂其愿也。”于是高声共唤,逾时始苏,毫无困状,若有神佑焉。喜公不敢负诺,择日婚配。事见《小说》。
乐小舍救人心切,不顾个人安危,纵身跳进钱塘江中,试图救援顺娘。岸边的人们都以为**被大浪冲走,肯定再无生还的可能。
【原文】南宋时,临安钱塘门外乐翁,衣冠之族。因家替,乃于钱塘门外开杂货铺。有子名和,幼年寄养于永清巷舅家。舅之邻喜将士,有女名顺娘,少和一岁。二人因同馆就学。学中戏云:“喜乐和顺,合是天缘。”二人闻之,遂私约为夫妇。
儿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家家都有蜡烛,以应付时不时就会停电的局面,因为那是常态。蜡烛通常是白蜡或者红蜡两种,而烛台就是千奇百怪的样子繁多了。模糊的记得儿时曾有个电视剧叫断掌顺娘,已久远到不记得其中的故事情节了,只记得歌中有句红烛为谁燃,于是模糊的以为只有红烛才能配得上新娘子的美。可惜村子太小,几年也看不到一个新娘子,所以我们就只好将这一美好憧憬面对红烛而悄悄幻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