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有个问题是:陕北民歌杰作多如繁星,《蓝花花》、《走西口》、《赶牲灵》都很动人,当地**单单大张旗鼓踪着《三十里铺》搞文化品牌工程,是不是就因有个凤英?那么老人百年后又将何以为措?
这话冯六深信不疑,从打出“八门镇三道坡冯六”的旗号那天开始,他就相信,总有一天失散的亲人会看到自己。从那以后,冯六学起技艺更加刻苦,他学巡检司集市那个小脚女人走路,学成了诙谐滑稽的“踏拉步”,他相信那就是她娘走路的样子,是他心目中娘的模样,他学西口路上各种女人形影动作,学她们长一声短一声的哭腔,每每表演《走西口》时,在悠长的哭板声中,他仿佛看到他娘长跪岱岳殿的神像前正撕心裂肺哭泣。
王方亮1954年版的原声《三十里铺》我就没能找到。听听同一批中的《走西口》,唱的巨侉,黄土味足的呛人。当年领唱是马子清,她是绥德人,1962年退出舞台,前几年录了一张陕北民歌清唱的碟,投资者除了抢救文化遗产的用意之外,无疑也怀着商业目的,但看来此役战果平平。比起新生代民歌手的包装招数、可包装度和市场迎合度,马子清大娘过时了。报道里说到她对新生代民歌手脱离乡土、唱的太花哨的担忧,但是听她录的那些清唱确实有面对化石的考古感--收藏性、启发力没的说,可要谈审美就得分是怎么谈的了。
“曾经的北梁作为商品集散的枢纽,富商大贾多汇聚于此,往来之人络绎不绝。走西口者大量迁移到包头后,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劳动力,其中皮毛业、金融业发展最盛。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独特的风俗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碰撞,从而形成了兼收并蓄的西口文化。”李艳华介绍。
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并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走西口到底有多苦呢?在以前道路不通,又山高林密,晋中一带走西口的山西人为了能在春天到达草原,必须在数九寒天就开始跋涉。徒步走过雁门关,再往北天寒地冻,无数人冻死、饿死在路上。也有一句民间说法叫十人走西口,只有一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