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人》旁求博考,大量引用原始资料(《恨中录》《英祖实录》《正祖实录》等),并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穿透历史虚无的迷雾,试图还原思悼世子之死的本来面貌。也即,作者的学术努力是要解决以下这些谜团:“父亲英祖为何一定要处死儿子思悼,为何偏要把思悼关入木柜?思悼是含冤而亡的*争牺牲品,还是罪有应得的狂悖谋反者?谁是**思悼世子致其惨死的逆贼?身为世子嫔的惠庆宫是加害者还是受害者?英祖是否曾后悔处死思悼世子?身为罪人之子继承大统的正祖怀有怎样的心境?”
对于王权之下父子关系的纠葛博弈,韩国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总是常拍常新。电影《思悼》应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作品之一。1762年,**王朝国王英祖以谋逆罪为由令世子李愃自裁,世子恳求无果,被关入一木柜之中,不予饮食,派百余名士兵看守,英祖亦亲自监刑。八日后,世子死亡,英祖高奏凯歌回宫,赐谥号“思悼”,史称“壬午祸变”。
《思悼》基本还原了这段历史,以顺叙和插叙两条线索,一经一纬交织呈现思悼世子的柜中八日与过往经历,勾勒出整个王朝的缩影,展现处于极端权力垄断下的父子对抗,以及权力可以令人面目可憎到何等程度。
变革者总被视为威胁者,在世子和仁祖这里也不例外。世子对**固步自封的担忧和对新事物开明积极的态度,在仁祖眼中如同急不可耐夺权篡位的信号。事实上,怀疑的种子早已种下。清朝放回世子的举动本就被仁祖怀疑,“果出于好意而无别情耶?”观念相左更加深了“其心必异”的疑虑,世子被断定怀有某种不可测的野心。“嫌疑就是证据,审判就是有罪”,与《思悼》一样,无论赐死还是毒杀,都已然远非父亲对儿子的处罚,而是一次宁错勿漏的、绝对权力的掌控者对潜在挑战者的斩草除根。
思悼世子最终成为****的牺牲品。影片对人性的描摹与对权力的反思让这位与普通人相距甚远的世子有了被深切共情的可能,令观众扼腕叹息之余,也让这段历史在今天仍然回荡。
《太阳的后裔》等。其凭借在电影《思悼》中的精彩表现,力压韩国头号影星宋康昊,荣获韩国青龙奖最佳男演员奖,是韩国电影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