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酷热的夏天还没完全过去,秋天的节奏已经悄然开启。前段时间立秋,才惊觉时间过得如此之快。俗话道,“热在三伏,秋后一伏”。这句话说的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在三伏天,而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
3、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中最热的时候在中伏,也就是大暑前后,可谓“热上加热”。那种热到啥事也不想干,一出门就热到汗流浃背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大家都做好准备了吗?
小暑不是入伏的第一天,因为入伏的时间每年都不固定,三伏天的时间每年都不一样。入伏的第一天通常是夏至后的第三天“庚”从日起,第四个庚日为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三伏。从节气来看,三伏天一般是从小暑节气到立秋节气的时期,也就是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而今年的小暑节气是在7月7日,所以小暑过几天就是三伏天的头伏期。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夏季正式开始,天气开始炎热,但并没有达到最热。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到夏季。
我们看看小暑节晴天或者下雨的农谚,到底是怎么预兆天气变化。谚语说:“小暑无雨落,大暑***禾”。我们知道,今年是7月16日入伏,而大暑节气是7月23日,主要是中伏阶段。从谚语分析,如果小暑节气没有出现降雨,天气晴朗的话,往往预示着到了三伏期间,天气炎热干燥,大地酷热**,是个炎热酷暑的三伏天。
《三伏》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号称拥有特异功能的“三眼神童”名噪一时,但随着1998年“三眼神童”的意外离世,其身份和特异功能的奥秘成了无人能解的迷。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在山城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在2000年,一张光盘莫名出现,其中暗藏死亡预言的诡异录像,而“道士”徐清源与新人调查员邱芜受命调查,重新吹起了旧年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