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部分形成于红(超)巨星的外层大气(低温导致气体凝结),在恒星演化晚期被吹向星际空间,或形成于超新星、公共包层等。星际尘埃提供了原子聚集形成分子的场所;尘埃屏蔽了星光中的紫外线,使分子免遭瓦解。
在远离星光或星光被尘埃挡住的地方,存在星际分子。当星际介质的温度很低(~3—20K)时,星际分子开始形成。星际尘埃有利于分子的形成与维持。星际分子分布在大的、冷的、致密的暗云中。
我们可以看到遥远星系这一事实表面,恒星之间的物质一定很少,否则它会吸收所有的星光。然而,星际空间并非完全空无一物。99%的星际介质由极低密度的气体组成。它的密度有多低?可以通过简单的估算来表明:我们呼吸的空气密度大约是每立方厘米10^19个分子。相比之下,星际空间密度最低的区域大约每立方厘米含有0.1个原子。剩下的1%的星际介质由尘埃组成。没错,就像堆积在书架上和床下的尘埃。
星际尘埃主要由碳、金属、硅酸盐和冰构成,而颗粒直径≤500纳米。星际尘埃的数密度极低,相当于每百万立方米1个,相当于在一个大型体育场馆里面只有一粒灰尘。
*问题:星际介质中存在许多尘埃,它们的来源是什么?其的成分在演化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什么样的机质会破坏星际尘埃?
精选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