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想法最初是由约翰·鲍尔(JohnBall)在1973年提出的,他认为外星智能生命可能无处不在,但“联系我们的失败尝试可以在将我们排除在外的背景下理解,就像自然保护区或动物园一样。我们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储备的一部分,其极限几乎不存在,或者这些极限足以使智能生命得到不可动摇的发展。这个想法直接符合《星际迷航》的“第一指令”——文明在达到一定的技术发展水平之前,只能靠自己的设备。不明飞行物学家也持有同样的想法,认为外星人无处不在,但要从远处观察我们。
《博物》12月刊的特别策划为“食蚁怪兽”,食蚁兽、穿山甲、犰狳等食蚁怪兽长相混搭,好似外星生物,实际上它们的每个怪异之处,都是和其特别的习性搭配好的。世上有哪些食蚁为生的动物?它们对付蚂蚁有什么绝招?动物园里怎么养食蚁兽?翻开12月杂志,将刷新你对这些奇特生物的认知!
有网友把这归咎于“动物园保护计划”(地球被外星人设定为动物园)。认为所有的外星文明都能遵循同样的规则,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设想。而费米悖论的另外一种流行解释,就是能够存在文明的行星很少。美国天文学家法兰克·德雷克(FrankDrake)于1960年代在绿岸镇提出的一条公式,用来推测“可能与我们接触的银河系内外星球高智文明的数量”。德雷克公式
我没有反应,默认了他的行为,只求赶紧从这个环境中出去,酒吧里充满着烟味以及化妆品香水和酒精的混合气味,让我十分头疼。不由得生出"难道真的有人会享受这种气味"这样的问题。换一个角度来讲,这个味道更像是动物园的气味,如果哪一天人类被外星人抓走关进外星动物园展示,那我敢肯定外星动物园的人类展里绝对就是这个气味,令人反胃。
晚年的阿西莫夫还与他的妻子珍妮特·阿西莫夫(一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分析家)共同创作了“阿西莫夫少儿科幻小说·机器人诺比”系列(接力出版社2018年出版,一套7本,分别是《诺比的微型反重力装置》《诺比的超空间逃亡》《诺比与外星动物园》《诺比与扭曲时空的项链》《诺比、龙和**星云》《诺比与错乱的时间线》《诺比与平行宇宙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