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离别影院已经半年了。全国影院陆续复工后,北京又多等待了几天,终于在112月24日迎来复工。即便如此,在我所住的北苑附近,几家常去的影院依旧没有开业,我和老铁约定去昌平一家没有去过的影院去看《第一次的离别》。这部在2018年已经制作完成,先后在东京、柏林、香港电影节屡获大奖的儿童电影,选择定档影院复工首日上映,似乎让离别有了更多的意味。
电影院,这个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异托邦”,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历史的陈迹,成为一种过去的时尚。也正因此,《第一次的离别》具有了文本内外的双重指涉:我们就像回望故乡一样,回暼着似乎渐行渐远的影院及其代表的电影艺术。电影院在未来,也将越来越具有文化乡愁的意味。
离别,是个伤感的词,它埋葬了多少思念,多少泪水。想到那个离别的日子,我的眼中就盈满了惆怅。我有多么怀念,多么怀念那个美丽的属于我的(几年)啊!离开了母校的那一天,我第一次这么深切地感受到离别的伤感。
伍童20岁后,有了工作也有了新的住所,他怀着万分不舍的心情离开了从小长大的福利院。离别越久,越是想念。“我很怀念福利院的旧时光,也很想念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希望有机会再看到那时候的老照片或者影像。”伍童说,就在这个月初,他偶然间看到一部电视纪录片,里面居然有自己过生日的场景,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儿时模样。怀着激动的心情,他找到电视台要到了这份珍贵的影像材料,并把它交给了福利院留档保存。
重映的《误杀》击败首映的《第一次的离别》,说明商业片才是激活电影市场的良药,当然了现在这种情况也不能指望国产大片有胆量有担当率先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