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胡宗宪开始负责东南沿海抗倭之事。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胡宗宪诱捕汪直,并于三年后将其斩首,但倭寇并未因为汪直的死而有所收敛。抗倭名将戚继光针对南方多湖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十二人为一队,配以盾、枪、刀等长短兵器,依形势变换队形,灵活作战。
同时,戚继光为了应对倭寇的游击打法,结合了实战需求,采取了火器布阵,并且根据明军武器的特点,创造了一种攻防得体的阵法——鸳鸯阵,
新军组织完毕,戚继光亲自写了一本《纪效新书》的训练教材,印发给士兵,让识字的读给大家听。训练中,他要求新军**和武艺并重。戚继光根据过去与倭寇作战的经验,对兵器重新改造一番,创制了一种长短兵器迭用,刺卫兼备、攻防活用,能够在各种地形上灵活变换阵形的“鸳鸯阵”。这种阵法以12个人为一个作战单位,打仗时变化迅速,非常适应江南的地形特点。
基金组合就好像戚家军的11人鸳鸯阵法。明朝时,倭寇总爱在**搞事情,凭借着他们的一大利器——日本刀,在近身搏斗时,占有很大的优势,使得明军屡屡不敌。后来戚继光将战斗单元缩小到11个人,每个人都有他的功能和作用,并且是互补的。比如有用长兵器的,有用短兵器的,有防守、有进攻的,因为一个人做到攻防兼备是很难的。团队作战胜过单打独斗。
三十九年,针对明军兵器装备种类繁多、沿海地形多沮泽、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12人为1队,长短兵器迭用,刺卫兼顾,因敌因地变换阵形,屡败倭寇。利用作战训练间隙,撰成《纪效新书》,阐述选兵、编伍、操练、出征等理论和方法,并以此训练戚家军,使戚家军闻名于世。改任台州、金华、严州(今建德东)三府参将,整顿卫所武备,督造战船,严守海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