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上午,市城管局机关和涧河公园管理处联合举办“猜灯谜,庆元宵”活动。活动中,一条条写有谜面的彩色纸条随风飘舞,百余条涵盖汉字、成语、地名、人物等内容的谜语已经整装待“猜”,职工们三五成群,聚在灯笼下,大家竞相竞猜,猜中的职工还能获得一份小礼品,活动现场不时传出一阵阵开心的笑声,让大家都感受了浓浓的年味儿。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诫、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于灯,供人猜测,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猜灯谜的活动在梅州地区很常见,在崇祯《兴宁县志》中已有记载:“上元……或拈一物作迷,言隐,俟游人射覆焉。”清代梅城诗人张芝田在《梅州竹枝词》中也介绍了梅城当年猜灯谜的习俗:“清游夜集步心宫,诗谜争猜寓物工。射覆中时人喝彩,金花拜赐纸笺红。注:河背步心宫(今注:或即莆心汉帝宫)上元夜,设有诗谜,猜中者赏以纸笔。”这种“赏以纸笔”的奖励方式,或许也从侧面展现出旧时梅城文风之盛。
那个年代特别冷,一盖顶饺子包下来,手指头冻得不打弯了,脚指头也冻麻了,眼巴巴地看着烧开了锅,把整整齐齐摆放在盖顶上的水饺倒进锅里……(这个步骤不知道被谁编成了谜语:一群小白鹅,布格布格下了河。)想想很形象是不是?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藏着小白胖子。”这是一则关于花生的民间通俗谜语。花生品种甚多,原产地主要在南美洲安第斯山麓以东、亚马孙河之南部和普拉塔河北部地区。公元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把秘鲁、巴西等**的花生良种带到欧洲一些**栽种,葡萄牙人还把它从巴西传到非洲东海岸。另外,秘鲁、巴西、墨西哥的花生,经太平洋海路被陆续传到吕宋(菲律宾)、爪哇(印度尼西亚),之后,再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