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3

77人气值  |  89总评论  |  51关注

退避三舍视频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楚两个大国在卫国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一场大规模**。在这场战役中,晋文公面对楚国的军队时,命令全军向后撤退,践行当年投奔楚国时许下的“退避三舍”的承诺。那么“退避三舍”是什么样的承诺呢?这就要从头了解晋文公的成长发展过程了。

而在楚军大举来攻之际,晋文公考虑到一是陶丘附近地势崎岖、行军不便,不利于兵车车阵集中、进行大规模作战,二是要兑现当年在楚国流亡时,曾经答应过楚成王的“退避三舍”承诺(还有第三点:与楚军一起北上来攻的,有陈、蔡、郑、许等盟国的军队,而晋国的盟友们还来不及赶到陶丘和晋军会合,也就是说,在陶丘的晋军与北上的楚军的实力对比,尚处于劣势,要在此与楚军交战,晋军的胜算不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城濮决战。在这场战役中,晋文公兑现了他当时在楚国时许下的诺言,面对楚军退避三舍。在道义上占据了上风,但同时也从心理上助长了楚军的骄纵之心。最终晋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妙语点拨】两军交战时,一方退让,情况大致有二:一是另一方实力较强,暂时避其锋芒,二是麻痹另一方,使其放松警惕,起到骄敌的作用。随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战胜之。晋文公的退避三舍,便属于后者。此外,此举还有回报当年楚王知遇之恩的意思。退避三舍,即你来,我先退,给你警告。再来,再退,再给警告。但事不过***,将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远见的人会考虑,这不是软弱可欺,应该谨慎,以防有诈;另一种是对方视自己可欺,逼自己到墙角,我只好还击。如果楚军在晋文公退避三舍后,不麻痹轻敌,而是谨慎追击,可能城濮之战会有另一番结局。

这时晋军的力量虽稍弱于楚军,且又远离本国作战,但已占领曹、卫两国作为前进的基地,况且齐、秦已与他结成联盟,从而也很有实力。当晋、楚两军直接相对,正要开战时,狐偃对晋文公说:“当初您在楚国为客时,曾对楚王说,万一交战,晋军一定退避三舍。现在可不能失信啊。”晋文公听了不语,身边的部将都纷纷反对。狐偃又说:“成得巨虽猖狂,但楚王的恩情我们不能忘。我们退避三舍正是对楚王表示谢意,并非怕成得巨啊。”大家听狐偃讲得有道理,就同意了。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晋、楚两个大国在卫国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一场大规模**。在这场战役中,晋文公面对楚国的军队时,命令全军向后撤退,践行当年投奔楚国时许下的“退避三舍”的承诺。那么“退避三舍”是什么样的承诺呢?这就要从头了解晋文公的成长发展过程了。

  • 退避三舍分类表

    其他

打开APP搜你想看,本站所刊载图文之著作权归快看漫画官方和快看漫画用户所有,内含官方内容和快看社区用户编辑内容,非经本站授权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