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剧本的主要组成**************宫调。
1、曲词:配曲的唱词。
2、宾白:*古代戏曲中的道白。
3、科范:*戏曲程式动作。
4、宫调:乐曲曲调。
曲辞:~的前面标明宫调与曲牌名称,如〔正宫端正好〕对曲辞做出韵律的要求。曲辞是剧本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宾白:~简称为白,是剧中人物的道白。有散白和韵语组成,可以刻画人物,也可以介绍故事情节。
科范:~又称科,是说明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如“把盏科”、“鼓三通,罗三下科”、“内作起风科”等等。
“宫”、“调”、“宫调”诸语在后来的戏曲家著作中,已经完全可作概念的互换,而丧失了术语的作用。这些宫调用语也许在明、清以前还有一定乐学涵义;到后期,如现存南北曲的清代乐谱中已把宫调的本质意义丧失殆尽。
因此,戏曲音乐转而采用曲笛上的民间工尺七调和乐谱中的煞声字来表明它的“宫”与“调”。戏曲音乐在民间传谱中正式采用了“小工调”、“凡字调”等调名。至于它原有的燕乐调名,则已无宫调涵义,只在戏曲音乐的所谓宫调谱”中于曲牌连接、音域适应程度等方面为编剧、填词、选腔的便利留下了曲调分类的作用。宫调是表明乐曲的某种音乐属性的。调式+调高*宫调乐曲的调式**调高,就是该乐曲的“宫调”,在现代音乐理论中称为“调”。由此可知,宫调概念包括两个内容:调式和调高。
我国古代用黄钟、大吕、太簇……等十二律标出调高,用宫、商、角、……等音名标明调式,合起来就表示出了宫调。如:“黄钟宫”表示宫音为黄钟(即1=C)的宫调式;“夹钟商”表示宫音为夹*************的商调式;“林钟羽”表示宫音为林钟 (1=G) 的羽调式;“夷则角”表示宫音为夷则(1=bA)的角调式;依此类推。
把十二律和五音相乘,理论上可得十二宫四十八调,合为六十宫调,又称“六十调”。把十二律和七音相乘,理论上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合为八十四宫调,又称“八十四调”。但在实际音乐中并不全有。词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共得二十八宫调。而南宋词音乐仅用七宫十二调。
即:七宫:黄钟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十二调:***、小石调、般涉调、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羽调、商调。
元代北曲用六宫十一调,统称十七调;明清南曲用六宫七调,统称十三调。( 这里的“调”是兼*“宫”而言。) 而在实际运用上,南北曲常用的只有五宫四调,统称九宫,或南北九宫。 (这里的“宫”是兼*“调”而言。) 即:五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四调:***、双调、商调、越调。
此内容版权归快看世界所有,不允许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