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郭靖这个人。在北宋灭亡时,有一个叫做郭靖的人士,因为反抗女真金国强迫汉人削发且改易女真服饰而被追杀。他逃至江边眼见无路可走而选择了投江而死,历史上的郭靖与成吉思汗无关,因不肯降金而投江自尽。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郭靖,也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主人公郭靖原型。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最初连载于1957~1959年的《香港商报》,后收录在《金庸作品集》中,是金庸“射雕三部曲”的第一部。《射雕英雄传》以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这段历史为背景,反映了南宋抵抗金国与蒙古两大强敌的斗争,充满爱国的民族主义情愫。
金庸武侠小说摆脱了旧有模式,以历史题材编织武侠小说,大多以历史上的民族矛盾与斗争为背景,反映战乱及暴政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鞭笞上层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歌颂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射雕英雄传》尽情颂扬了质朴厚道的平民英雄郭靖。在蒙古长大的汉人郭靖,不愿做大将军、大元帅和金刀驸马,而冒险出走南归,并与黄蓉共同死守襄阳重镇,协力击退蒙古的围攻。在《射雕英雄传》的结尾,郭靖与成吉思汗有过一段对话,很明确地表达了金庸的观点。虽然成吉思汗一生纵横天下、灭国无数、功业盖世,然而却并不是真正的英雄,并不是真正地可以为当世敬仰并为后世追慕的大英雄。反而是郭靖这位出身草莽、行走江湖的布衣,才是一位真正为民造福、爱护百姓的大英雄。用一部武侠小说来进行这样的历史思辨,才使得这部《射雕英雄传》格外的沉重深刻、意义非凡。
《射雕英雄传》历史背景突出,场景纷繁,气势宏伟,具有鲜明的“英雄史诗”风格;在人物创造与情节安排上,它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一味传奇,将人物作为情节附庸的模式,坚持以创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坚持人物统帅故事,按照人物性格的发展需要及其内在可能性、必然性来设置情节,从而使这部小说达到了事虽奇人却真的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