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食性”鱼类如红尾圆鲹、蓝圆鲹的样本中,有80%的样品胃里含有1片到5片微塑料。水样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每平方公里就有近6万片微塑料。
2018年,黄伟主持了浙江省象山湾沉积物、海水、水产的微塑料污染调查。象山湾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海湾,其水动力条件和自净能力较差,周边有大量塑料产品加工厂,人口密集,水产养殖和渔业发达。最新出炉的调查报告显示,象山湾的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均测出微塑料。该水域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略高于南黄海海域,但低于渤海、北黄海和长江口地区。报告认为,水产养殖、陆源污水和水交换是海洋微塑料的重要来源。
包括黄伟的调查在内,近年来我国已全面打响微塑料监测之战。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搞清全球关键海域海洋微塑料分布、漂移路径和归宿发挥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过去东亚海域及其邻近西北太平洋海域实测数据严重缺失,科学界对我国周边海域微塑料的来源和漂移路径认识不清,以至于欧美国家因为中国是塑料生产和消费大国,就把塑料垃圾排海第一大国的帽子也扣在中国头上。实际上现有调查结果表明,中国近海、表层水体中海洋微塑料含量为中等偏低水平。”黄伟说,这些翔实的监测数据,有力地回应了“中国塑料污染论”。
危险:毒性可沿食物链传递
微塑料污染究竟如何危害海洋生态?黄伟团队近年来持续开展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获得了许多新发现。
从细小的浮游动物到鱼类、海鸟,大多数海洋生物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把微塑料摄入体内。“海洋生物的摄食方式让它们很难将微塑料与食物分离开来。更严重的是,由于微塑料与浮游生物的大小和密度相似,海洋生物很容易将其误判为食物,主动捕获。”黄伟说。这在鱼类身上就表现得非常明显,误食是鱼类摄入微塑料的主要途径。鱼类的体型越大,摄入的微塑料粒径也越大。在菲律宾海采集的底层鱼类的胃肠中发现存在微塑料的个体比例高达40%。北大西洋采集的中层鱼类,9%的个体体内发现有塑料碎片和塑料纤维。采自英吉利海峡的10种鱼类中, 摄入微塑料的个体比例也高达三成。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入情况已经成为反映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重要指标。
“大量实验证明,微塑料会对海洋生物带来多种毒性效应。”黄伟介绍,微塑料造成一些虾类和鱼类的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升高;还有些鱼类受精卵孵化率明显下降。实验还表明,微塑料会影响生物机体的基因表达, 并产生遗传毒性。
微塑料会在
1条回复
2019-07-23
写的好厉害啊!写的好棒棒哒,人类是要人爱护动物。等动物不在了时人类一定很后悔。我想一后动物越来越少。